20世纪80年代末,美苏之间的冷战局势基本已然明朗——西方国家逐渐繁荣昌盛在线配资线上,而苏联及其华约阵营却深陷经济困境。超级大国苏联在油价骤降和阿富汗战争的双重压力下,陷入了困顿,整体经济一蹶不振。
当时,华约阵营的低迷一度让西方世界信心满满,似乎美国及其盟友的胜利已是铁板钉钉。然而,就在这时,1987年秋天,一场突如其来的股市灾难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至全球,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当时,美国及全球多个国家的股市崩溃、交易暂停,数万亿财富瞬间蒸发。从纽约到伦敦、香港,各地富豪纷纷选择跳楼,曾经安逸的中产阶级一夜之间跌入贫困。这场股灾,成为自1929年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灾难,全球经济损失甚至超过了一次世界大战。面对这一切,许多人开始质疑西方资本主义的未来,仿佛资本主义的铁三角即将倾斜。
1987年10月19日,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一”,因为股灾爆发的当天恰逢星期一,全球金融市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当纽约股市开盘的第一小时,就出现了上亿股股票等待卖出,导致证券交易所的计算机系统瘫痪。接下来,整个股市开始崩溃,道琼斯指数暴跌了20%。那些曾沉浸在80年代经济泡沫中的美国投资者,见证了历史的惨烈时刻。在当日的华尔街,不少人因无法承受这一打击而选择跳楼自尽。
展开剩余83%然而,在同样位于华尔街的一些顶级投资者中,依然有冷静者存在。例如,全球著名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他在股灾当天并未作出任何反应。当整个市场的股价蒸发了数十亿美元时,巴菲特依旧稳如泰山,继续会见客户、审阅财报,丝毫不慌乱。
巴菲特回忆起当年的股灾时表示:“尽管我个人并没有受到这场灾难的严重冲击,但我认为它代表了美国经济历史上的最大噩梦,幸运的是,这也是最后一次类似的噩梦。”
那么,为什么已经蒸蒸日上的美国股市会突然爆发如此巨大的危机?这场危机究竟影响了多大?为什么它没有像1929年的大萧条那样彻底摧垮资本主义体系?
回顾冷战时期的局势,尽管美国和西方阵营在二战后曾一度处于强势地位,尤其是在战后初期,借助全球重建计划,经济发展顺风顺水。但到了1970年代,美国经济却遭遇了严重困境。1973年石油危机导致的滞涨几乎使美国经济瘫痪,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而经济增速却停滞不前,全球竞争压力使得美国一度陷入低谷。
然而,在此期间,苏联一度觉得自己可以取得胜利。美国的经济困境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让冷战局势开始产生微妙变化。直到1980年代,美国开始经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逐渐恢复了经济活力,里根总统上台后,推出一系列市场导向的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美国经济逐渐企稳。
尤其是在198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半导体、太空技术等领域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迎来了繁荣的高峰,股市、房地产、期货市场等投资领域如火如荼,经济的飞跃一度被媒体誉为“里根经济学奇迹”。
然而,正是由于美国股市的极速上涨,其增长速度早已超出了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市场开始出现泡沫。此时,贪婪的资本家和投资者纷纷加入股市,无视潜在的风险。许多人认为,“1929式的危机已经遥远”,忽略了市场即将面临的风险。
进入1987年,股市的泡沫愈加明显。华尔街的一些大型基金和投行也早已意识到股市即将崩盘,但却没有人敢第一个退出市场——一旦有人大量卖出,必然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股市崩溃。
10月19日,股市开始大幅下跌。当天,华尔街的交易系统因过多股票等待交易而崩溃,造成了巨大的混乱。道琼斯指数一度暴跌22%。在这场空前的股灾中,一些著名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甚至一度跌破历史底线,迪士尼的股票价格也大幅下挫。当天,这场灾难被媒体称为“黑色星期一”,这一称号让许多人不禁回忆起1929年“黑色星期五”的悲剧。
随之而来的是股市全面崩盘,全球多个股市均遭遇暴跌,香港、英国、西德、日本等国家的股市也纷纷受波及。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一些人甚至选择自杀。为此,香港政府紧急停市,并出台措施以保护市场。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政府也采取了应急行动,实施相关政策以维持市场的稳定。
在这次股灾中,美国市场蒸发了超过5000亿美元的财富,全球范围内的总损失达到17900亿美元,这一数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损失的五倍,几乎是二战世界经济损失的一半。
尽管如此,巴菲特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也在股灾中遭遇了资产缩水,但巴菲特依旧保持冷静,甚至在危机当天继续正常工作,并没有进行任何急功近利的决策。巴菲特事后表示,股市暴跌使价格回到了正常水平,他的态度依然从容自信。
回顾这次股灾,它虽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与1929年不同的是,世界并未因此爆发更大的动荡。西方国家在危机中团结一致,各国共同应对危机,互相支持,在美国的领导下,迅速恢复了市场信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1987年的股灾与1929年的“大萧条”有本质区别。尽管两者都伴随着股市暴跌,但1987年的股灾更具偶然性,而其背后庞大的机构化投资和计算机化交易是导致这场风暴的直接原因。程序化交易系统的出现使得股市中的所有投资决策都依赖于算法,在突发的市场波动中,这种系统迅速触发了大量的“卖出”操作,引发了连锁反应。
为了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美国随后引入了“熔断机制”,即设定股市的跌幅警戒线,触及这一点后立即停止交易,防止市场恐慌蔓延。这一制度的实施,成为了股市的一项重大创新,也为之后的股市波动提供了有效的保护。
正如巴菲特所说,尽管股灾带来了短期的动荡,但从长远来看,股灾后往往会迎来牛市,1987年股灾便是最典型的例证。即便经历了这一历史性打击,资本主义体系并未倒下,反而依靠着自身的韧性和适应性度过了这一难关。
发布于:天津市